是不是投資客的房子,價格就比較難談?
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,我想我們得先思考:"怎麼樣的情況叫作投資?"。究竟是完全沒住過(不論任何理由)就轉手,即代表投資?還是說,只要進出場有正價差,就視為投資了?。
時代演變至今,加上台灣人擁有房地產等於擁有安全感的習性,房子對大部分的人來說,已不單單只是自住需求,更代表的是一種"資產配置"。我們在近幾年接觸的顧客中發現,越來越多顧客把“保值”這個條件,放入購屋條件清單中。
當你聽到身邊友人跟你說:"我買這房子是要自住blabla...",你可以問他:"好哦,若10年後,當行情漲了20%,你以如今原價賣我好不好?"。
如果他說ok,請好好珍惜這個難能可貴的朋友。
但如果他說不ok,說穿了,他只不過是不想承認自己也是造成台灣病態房價的共犯罷了。而很多人根本就屬於後者,自己卻不自知。
很多買方會憑藉所瞭解的屋主售屋動機(如:調差、移民、換屋、家庭計畫異動等),去揣摩屋主是否是真投資。坦白說,我其實不太懂,為什麼很多人會把"沒住過"跟"投資"畫上等號,但卻不會把"有住過+價格硬"視為這屋主也是在投資。而就實務面,有時後者屋主的心態,才是較令人不敢恭維。
--
接下來回到原題:"是不是投資客的房子,價格就比較難談?"。
所謂的投資客,就是要把購入之商品順利賣出去,並賺取獲利。
為了讓商品順利賣出去,投資客所挑選的商品,條件普遍不會太差。而且時間成本,也會是投資客納入評估的一環,若投資客發現賣了一陣子,成效不如預期,更多時候是選擇停損或薄利出場,抽回資金,拿去其他地方賺回來。
當然,也是有那種超硬的投資客,無計時間成本,就是要賣到某一個價格才肯罷手。這類的客群普遍並不真的在賺錢,只是在賺一個奇摩子與虛榮。回過頭,認真算一算,可能賠售了他都還卻不曉得...。這種的,我們通常也只能祝福他,也許有錢就是任性吧。
最後,如果你是屬於正義魔人類型的人(只要是投資客的房子就不碰,不想成為疊高房價的兇手),強烈建議"時代在走,思維要提升"。理由:
1.現在都房地合一重稅了。若投資客真的要賺你錢,成本都算得出來,實際入他口袋真的不多。
2.你屏除投資客的物件,會因此喪失挑選好物件的機會。
3.在屋主售屋動機各說法之中,你能分得出來誰是真自住,誰又是真投資嗎?還是你只願意信你認同的?
4.跟自住型屋主談價,有些自住型屋主腦筋會比較死(沒有獲利了結、停損出場的概念),你不見得會佔到多少便宜。荷包才是最殘酷的。而且自住型屋主有住過又要賣高價,對比沒住過要賣高價的投資客來說,自住型屋主才是賺最多的吧。
note.
我不是鼓勵大家買投資客的房子或買房投資。只是從業的過程中,面對很多消費者窠臼的思維,阻礙了自己的買房之路,覺得有點可惜。一些觀念提出來跟大家分享。